电改巨轮即将启航 面对险滩要有预案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巨轮即将按下启动键,它承载着“双碳”目标和能源高效配置的宏愿。这意味着中国电力系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但变革往往都会伴生新的挑战。
这艘巨轮航行途中同样暗流涌动——区域公平、市场信号、零和风险,可能都存在某些“险滩”。
比如,随着电力“电商时代”的到来,当资源全国性流动,欠发达地区会否在价格博弈中被发达地区“虹吸”电力资源?这会触及市场效率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再比如,对于不少新参与者来说,市场信号显得迷雾重重。尤其是新能源项目告别“计划电”的确定性,其全生命周期的电量与价格在波动市场中变得难以捉摸,投资决策如履薄冰。
要想化解这些挑战,需要系统性构建新型平衡,准备好预案。一方面,对于参与者来说,需要提升市场适应力,驾驭价格波动。有色企业将生产调度至低价时段、数据中心挖掘分时电价降本空间、光伏企业学习在“高峰高价、低谷低价”中捕捉利润……这些实践都指向一个方向:拥抱不确定性,精算市场脉搏。为此,企业亟需从被动接受者转型为策略性参与者。
另一方面,从制度构建视角来看,激活多元主体,强化透明监管亦非常重要。打破零和博弈,关键在于扩大市场参与基础。这既需要释放更多用户进入现货市场,让多元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也需要明确规则机制公平公正透明的生命线,监管必须“长出牙齿”,确保信息披露及时准确,让竞争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市场扭曲。
这场转型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制度设计的智慧与各方参与者的格局与策略。筑牢公平底线、提升市场智慧、激活多元协同、秉持长远眼光,才能在动态平衡的追求中驾驭这场能源革命。
在此过程中,新能源开发模式、政府和电网引导规划的方式,也需要与电力市场价格实现进一步的联动。而在降电价、增消纳整体趋势之下,包括新能源玩家在内,都应该成为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大潮中的一种“耐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