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读书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大连理工大学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5-05-13 16:15:00

大连理工大学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力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实施“思政引领、书院育人、学域培养、智创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思政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打造思政课案例教学、小班研讨、情景体验、行走课堂、专题讲座五大教学品牌,在课堂中引入“重大工程:中国力量的靓丽绽放”等符合时代特点的鲜活案例,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拓展学习时空,让思政教育更加温暖鲜活、可亲可信。打造由主题展览、研讨书屋、演示互动三大功能板块构成的沉浸式学习情景,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人百讲”、校外实践“行走的思政课”等,使学生坚定信仰、锤炼本领。重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课程层面落实育人功能,针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考评、教学成效、教学改进五方面,将价值塑造、思政融入、素质评价、育人效果、学习体验等作为考核指标;在教师层面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作为名师评审、职称评聘的首要指标;在教材层面组建专家组对教材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把关,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书院育人,打造综合素质培育新载体。相继成立覆盖全体师生的数字书院、涵盖九个学域类别的实体书院,探索书院教育新模式。数字书院为学生创设线上学习家园,聘请导师团队甄选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开设线上通识讲座,引入世界一流高校开设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100余门,帮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国际视野与跨学科研究能力。实体书院贯通中西书院制组织模式,打造学生学习生活一体化社区,面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开设提升学习力、思辨力、研究力、创造力、领导力的育人课程70余门,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发挥物理空间熏陶浸润作用,改造学校公共空间千余平方米,为实体书院建设各具特色、师生共有共享的育人空间。大煜书院通过“新生提案”活动支持学生自主规划建设理想的生活家园,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书院社区功能设置、创意构想、装饰设计等,彰显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令希书院通过“光影叙事”纪录片展映、“追光而行”朋辈榜样引领等,传承钱令希院士科教报国情怀、开拓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风范。

学域培养,开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跨学科门类、跨专业大类、跨本研层类的学域培养模式,以深度交叉融合的“学科集群”培养人才,设计统一的数理人文基础课程,基于项目、案例、设计、创造等升级重构专业教育课程,开设面向新兴领域、未来科技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构建基础扎实、面向前沿、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各学域统一规划“域内任选、跨域可转”培养途径,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学域共通培养的大框架下,建立“主修专业+微专业+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主修专业聚焦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围绕学术大师、工程帅才、行业精英、治国栋梁的培养目标,更新130余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微专业涵盖科技人文、绿色生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10余个方向、600余门微课程,学生可在机器人创新工坊、分子设计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完成规定学分要求后获得相应证书。构建主辅修、双学位多元培养通道,实现工工交叉、文理渗透、理工融合,学生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智创领学,引领数智教育学习新范式。聚焦数智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高标准谋划“未来学习中心”,创建“智能+”制造、建造、生物、化工等“虚实共生—智能互联—人机协同”未来课堂,学生可通过VR、AR智能装备等进入工业元宇宙、6D生命模型、分子级AI设计平台等智能化学习场景,打破线上线下、理论实践间的壁垒,塑造面向未来教学新形态。升级建设“大连理工大学数智教学平台”,打造数智课程200余门,学生可运用“小工”智能体开展深层次探究式学习,获得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指导和学习成效的精准化反馈,有力提升学生数智素养。实施《大连理工大学新时代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构建双创课程、创新实践、科创竞赛、创业孵化“四级递进”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打造5500余平方米的国家级众创空间、15个创新实践基地、12个创客工坊、30个创意工社、22个创新实践班,支持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创新,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