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因暖湿受损,气候变化加剧下如何保护古建?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和生态失衡对文化遗产的威胁日益严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六分之一的文化遗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
有学者表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太空时代”,卫星遥感等曾用于探索宇宙的技术,也为地球上的古建筑编织一张“数字防护网”,通过科技应用,文物保护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气候影响因子变化情况,在极端天气发生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是文化遗产“永存”的一条有效路径,通过数字产品转化,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无损监测记录与虚拟重建。
5月21日,第一届“气候变化下古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与会学者就探索气候变化下古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作出探讨。本次论坛由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山西省古建筑协会、山西省气象学会、山西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承办。
探索气候变化下古建保护解决方案
去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激发了各界公众探访取景地的热情,也让山西古建爆火“出圈”,成为最热门的文旅话题。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表示,此次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将开展跨领域、国际化的交流互动,共同探索气候变化下古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造成多处古建遇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给古建筑保存和维护带来的挑战,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备受关注的一项议题。
会议期间,“气候变化下古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将台通过跨领域、多层次合作提升文化遗产气候韧性,推动古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与文明延续提供中国方案。此外,“社区参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试点”项目也在此次论坛启动,项目将通过试点实践,探索一套有特色、可推广的社区参与模式,

“气候变化下古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正式发布
气候变化对文物隐形破坏不容忽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六分之一的文化遗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专家吕学都表示,气候变化的主要后果是带来极端高温、极端寒冷、突发暴雨、持续干旱、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而近年来,上述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因此需尤为注意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影响。

吕学都在论坛中演讲。
吕学都认为,气候变化产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对文物造成的破坏是直接的,极端降水、洪水、强风等是威胁不可移动文物的主要灾害类型。例如,2021年山西暴雨导致全省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受损,包括平遥古城墙坍塌、晋祠漏水等。这类事件对土遗址、木构建筑和石窟寺的冲刷、浸泡及结构性损毁尤为显著。
“气候环境变化对文物的隐性影响也不容忽视。”吕学都介绍,气候变化会产生温湿度波动,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会加剧石窟壁画的酥碱。如莫高窟洞窟湿度超过60%时,易导致壁画层反复膨胀收缩,加速劣化。而在东北及西北寒冷地区,“冻融”会导致石质文物裂隙扩展,胶结物溶解,例如北方石质文物因冻胀力发生空鼓、剥落。此外,沙尘暴和湿度上升会促进木结构建筑的霉变、虫蛀,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古建筑榫卯结构易松动。
为古建筑编织“数字防护网”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文物保护难题?
南都记者关注到,我国对气候变化干预应对部署较早,2007年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第五章第五条与“文物保护”密切相关,其中提到,“完善旅游目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处置和游客安全管理制度。识别并评估气候敏感型旅游资源的潜在风险,科学开展古树名木、桥梁、村落、古建筑、遗址遗迹等旅游资源保护的人工干预。”
吕学都认为,在工程型防护措施方面,可设置排水与防洪系统。例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顶部设置排水沟;莫高窟加固河堤并清理河床。还可采用本体修复与加固方式,如采用“牺牲保护层”的方式,给土遗址覆盖草拌泥或搭建防雨棚。
此外,吕学都介绍,对铁器、石雕等文物则可通过“材料与化学保护”方式,采用化学防水涂层,抑制水分渗透,在修复壁画时使用抗盐材料减缓酥碱病害。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太空时代”,卫星遥感、数字孪生、激光扫描等曾用于探索宇宙的技术,也为地球上的古建筑编织一张“数字防护网”。
“科技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吕学都介绍,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温湿度传感器、CT扫描等技术建立精细化监测系统,可及时了解掌握影响因子变化情况。气象、水文部门与文保部门联动,遇强降雨、洪涝前关闭文物景区并落实防护措施。
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让遗产“永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介绍,数字化技术应用是使文化遗产永存的一条有效路径,即将文化与自然遗产本体转换成数字形式的产品,再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自然遗产进行无损的探测、监测、记录、虚拟重建,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例如,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高科技设备,能够对文物质地结构、工艺信息等进行无损检测分析,有利于深入发掘和全面认知文物本体价值。在文物修复和展示方面,借助多图像三维建模、3D打印等技术手段,可以高精度、快速获取文物三维几何数据,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原始价值。

新华社照片,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戴宇翔在修复壁画。 云冈研究院坚持“保护第一”原则,持续加强对云冈石窟各洞窟的病害调查、微环境监测和日常保养。借助文物保护领域尖端科技手段,目前80%的洞窟实现了全数字化保全。
王心源建议,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的监测、预测分析能力,增强文化遗产本体的韧性。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与赋存环境的研究,联系过去全球变化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增强文化遗产赋存环境的韧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则关注到,当前我国的文物修复人才极为欠缺,难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文物保护难题。他建议,试点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减少阶段分制,将本科阶段课程与硕士课程内容衔接优化,并为博士研究生提供独立课题的修复案例实践机会。同时,设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文物保护材料、修复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并过教学实践验证成果,推动新材料研发在修复中的应用,如气候适应型保护涂层等。
也有学者提出,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兼具突发性与累积性,因此呼吁从政策、技术、社会多层面加强预防性保护,尤其要关注气候脆弱区的文物保护,地方政府要制定当地的气候适应战略和规划,保障文物免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