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读书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德国经济正在走出窘境吗?

时间:2025-07-23 14:02:00

2022年乌俄冲突的骤然爆发,令欧洲能源供应受到深度冲击,而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工业瞬间陷入窘境。工厂电费、供暖成本成倍攀升;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持续动荡,港口集装箱滞留,零部件交付一拖再拖;再加上本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年轻技术工人稀缺,德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到2023年底,德国GDP已连续两年下滑,企业破产率攀升至近十年新高。欧美各大财经媒体再次把德国称作了“欧洲病人”,1990年代两德统一之后,德国经济的窘境似乎再度成为了现实。

实事求是地讲,看各项经济指标,整个欧盟内部比德国更糟糕的国家大有人在。但是,众所周知,德国是欧盟经济的“火车头”,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完善、供应链—消费带动能力最强。德国经济的疲软意味着整个欧盟经济动力的衰减。

新政府正式上台前后,针对德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适。德国的经济数据也出现了一定的好转迹象。联邦统计局正式宣布,今年第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4%,不仅扭转了此前连续五个季度在零增长上下徘徊的疲软态势,而且显著高于去年冬季多家研究机构预测的0.0%至-0.1%。这激起了评论界对“欧洲病人”自我修复能力的想象与信心。与此同时,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 Kiel)等多家知名智库,也相继将德国全年增长预期从“零增长”或负值,修正至+0.3%,并预测到2026年,增速有望回升至1.5%至1.6%。

企业运营方面,进入2025年,一季度破产数量继续走高,上涨 13.1%,共有5891件申请,创下此类时段的新高,同时债权人索赔金额也从上一年约113亿欧元增至199亿欧元。但2025年5月份的数据出现了转机:当月企业破产案件(以申请数量衡量)环比下降0.7%,自2023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下行。这一数据被视为市场信心逐渐企稳的重要信号。尽管破产总量仍处高位,但这一短期拐点表明企业或正在逐步缓解存货压力与流动性紧张。

对此,有部分评论指出,德国经济或许正在逐步走出窘境。在德国的带动之下,欧盟经济的活力也会呈现出复苏态势。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论断或许依然过于乐观。

首先,困扰德国经济的最关键的因素,依然在于出口。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欧盟内部对外出口依赖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德国出口额长期占到GDP的50%左右。在全球经济普遍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机械设备和化工制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并且,需要看到的一点是,伴随着中国机械、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强化,德国相关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正在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2025年,OECD等国际组织都在报告中发出相同的预警:德国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仍将呈现小幅下滑趋势;如果全球贸易摩擦进一步发酵,德国今年以来的出口回暖,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其次,德国工业的“供血”困境——能源问题,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目前,德国新政府在能源问题上的态度可以用“保守的双管齐下”来概括。一方面,政府已向欧盟申请允许对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提供电价补贴,以维持这些关键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旧将“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2038年前逐步退出煤电”“核电维持退役计划”等核心目标纳入长期能源转型框架,表明德国整体的能源战略方向尚未发生根本性逆转。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若要重新启用那些已彻底拆除或报废的老旧核电站,投入成本与技术要求都极高,财政压力极大,现实可行性并不理想。需要看到的一点是,德国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绿色先锋”。

再次,业内人士认为,财政刺激的拉动效用恐缺乏可持续性。政府的460亿欧元的减税方案覆盖了2025-2029年。根据联邦财政部与税收预测小组的数据,仅2025年,德国预计实际少收税约81.2亿欧元,其中联邦层面承担大头,重点用于企业加速折旧、鼓励设备投资以及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个税负担。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账面上能留更多可支配现金流,以继续雇人、更新设备等;对居民来说,工资收入得以增加。在外需尚未全面复苏的情况下,这一举措对消费有着实际的刺激作用。德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25年5月创下自2022年初以来的最高点,正好说明德国家庭对未来收入与就业预期正在好转。多家研究机构预计,这笔减税带来的直接效应,至少可以在2025年为GDP额外贡献0.1至0.2个百分点的增幅。

除了减税,德国5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里,有约1000亿欧元拨款至地方政府,用于道路、学校、医院等地方基建;3000亿欧元由联邦政府直接用于铁路翻新、数字化、电网现代化及绿色能源等硬核基建领域。2025年的首批拨款虽只占整个基金的很小一部分(约为22亿欧元),但重点投入了德铁的铁路修缮、桥梁加固和全国光纤网络建设。这不仅直接拉动了建筑业、原材料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的新增订单,也为本就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基建投资正是支撑德国中长期生产率回升的“压舱石”,尤其是对德国这样一个靠工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基建投资就是为了先把“地基”打牢,再让工业经济带动整体经济循环起来。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基建和减税可以托住需求、稳住就业,却无法从根本上替代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所带来的可持续增长。一旦财政宽松的空间被透支,债务压力与赤字约束反过来就会制约后续的政策选择。并且,更大的风险在于,如果产业转型的步伐赶不上国际竞争的变局,那么这场财政刺激带来的,也许只是短期的“止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疗伤”。(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