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道表演、噪音扰民、涉嫌虐待动物……“街头马戏团”究竟该谁管?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婷婷
胸口碎大石、钢筋锁喉、顶钢枪、吞火……这些惊险刺激的场面,近来频繁在大连街头出现。记者采访发现,近期市内多处出现了异地来连的流动艺人,这些街头表演多以 “公益演出”“免费表演”形式出现,但“演着演着就变味了”的质疑一直存在。此类表演是否需经审批?部分演出团队涉及动物表演是否合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流动“马戏团”引异议
家住中山区北斗街附近的顾女士说,近期她家附近来了一个“流动马戏团”。有人在街头表演喉咙顶钢枪、吞吐猛火、吞蟒蛇等节目,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引来流量之后,表演者便开始推销跌打损伤药;更在诉说悲惨境遇的同时,递上了收款二维码。”顾女士觉得,此类“马戏团”表演令人不适。
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舆监中心热线82561111接获多位市民的情况反映,均称住所附近出现类似的街头表演,分布区域遍及我市中山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等多地。
对于这些“街头马戏团”,市民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如果街头表演是凭观众自愿打赏,无可厚非。“但是一些表演者在吸引眼球后卖惨,搞道德绑架,索要打赏。这样令人不快。”有市民反映称,近日在金普新区的一场街头演出中,表演者就对观众说,“你们一个个穿得挺漂亮,脸上都擦着粉,看了节目,连这点钱都不舍得出吗?”这样的话语引来了很多观众反感。
一些表演涉嫌虐待动物
此外,街头马戏团涉嫌虐待动物,也是引来争议的原因之一。沙河口区侯一小区一位居民反映,近期一个所谓马戏团在附近街头表演后,将小鸡的脖子和腿掰折,之后用所谓“神奇药水”进行治疗。而同一表演场景在旅顺口区和中山区也曾出现。此外,家住泡崖小区的王先生说,流动马戏团在泡崖已经现身多次,有好几个团队。“他们在演出前会走街串巷,拿着大喇叭高喊免费大马戏,声音特别吵,非常扰民。”
受访市民大多认为,此类街头表演有碍城市形象,还涉嫌随意占用公共资源。
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此类问题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我市公安、文旅、城管等多个部门。公安、城管部门表示将密切关注流动艺人的动向。同时提醒市民,多加辨别。记者从文旅部门了解到,在法律法规层面,针对此类流动演出的规定比较模糊。如果是有固定演出场所的马戏团,法规明确要求需获得审批,而街头流动演出缺乏相关规定。目前出现在大连街头的流动表演,通常未经审批,没有演出资质;如演出中涉及销售活动属违规行为,市民可以举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相关部门都在密切关注流动艺人的动向。
针对街头艺人表演,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应急管理教研部主任宗艳霞表示,街头艺人表演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不得包含淫秽、暴力、恐怖等不良信息。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疏堵结合”,如引导艺人至指定区域表演,合理规划街头艺人的表演区域,避免扎堆聚集影响城市形象和公共安全。此外,相关部门还应监督街头艺人的表演行为,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如有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治理乱象
要防“九龙治水”
当喉顶钢枪、口吞火秀只为强索打赏,当活生生的动物被残忍“治疗”以兜售药水,当刺耳喇叭声打破小区安宁,“街头马戏团”的“免费表演”已经到了必须严管的时候。
“街头马戏团”的问题,不只在于影响秩序、破坏环境,更令人忧心的是:虐待动物以及一些刺激性表演项目公然挑战公序良俗。表面看是表演变质,深层次的问题是城市治理体系尚存疏漏,导致流动艺人在审批模糊的监管缝隙中穿梭。在现行体系下,文旅、公安、城管等多部门对“马戏团”看似皆可管,但职责边界并不明晰,牵头主管单位不清,难免形成九龙治水的困局。
要根治顽疾,应该实施疏堵结合的精准治理——明确审批主体、制定表演规范、严惩虐待动物与强索打赏,同时可以尝试指定地点设立合规展演区,引导流动艺人有序融入城市文旅环境。只有如此,才能在包容街头艺术烟火气的同时,守护好公共空间的文明底线。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