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好人”繁星闪闪,又一批动人事迹发布
原标题:聚善凝德花竞开 繁星闪闪耀泉城
万米高空乘客突发疾病 医生紧急救助挺身而出
——记“济南好人”郭玉婷

郭玉婷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
万米高空突然有人紧急呼救,救还是不救?面对这一紧急抉择,郭玉婷医生挺身而出,她结合患者症状与病史,首先通过临床经验排除心脑血管等危重疾病可能性,迅速锁定其是因低血糖、低血压导致过度换气引发的呼吸性碱中毒,便与机组人员一同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紧急救治,成功救治这名突发疾病的30岁女性乘客。
2024年11月26日,由重庆飞往济南的SC8810航班起飞不久。机舱内,乘务人员焦急的呼喊打破平静:“机上有没有医务人员?有乘客需要帮助!”身为医生的郭玉婷听到呼救后立即起身,快步走向乘客所在位置。只见一名女性乘客面色苍白、心慌胸闷、大汗淋漓,情况十分危急。关键时刻,郭玉婷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向乘务组表明身份并开展救治。她一边指挥周围乘客不要聚集、保持空气流通,一边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展开急救。她利用机上医疗设备为患者测量血压、脉搏,并进行心肺听诊,结合病史询问与查体,初步诊断为过度换气综合征,同时指导机组人员协助患者口服糖盐水、调整呼吸并调整体位,在她有条不紊的急救处理下,终于使其症状逐步缓解。此后患者也顺利抵达目的地。
面对万米高空突发疾病情况,需要救治人员高超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郭玉婷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内科医务工作者,开展专业性紧急救治不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但是,面对当时条件下患者的紧急情况,职业的使命感使她在经过短暂权衡思考后,依然挺身而出,践行生命所依、永无界限的职业精神,对患者开展紧急救治。她结合临床经验首先排除了患者心脑血管等危重疾病可能性,并结合患者症状与病史,迅速锁定低血糖低血压导致过度换气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避免了过度医疗或误判风险,其精准的判断为后续进行针对性救治奠定了基础。郭玉婷与机组人员密切配合,充分利用飞机上有限的医疗资源实施救治。救治过程中她不仅关注患者生理状态,还通过语言安抚缓解其焦虑情绪,体现了“生理—心理”双重关怀的现代医学理念。机组人员评价其“沉着冷静、处置得当”,为机上实施急救提供了专业范本。
“作为一名医生,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郭玉婷表示,她曾在多次旅途中遇到类似情况,均通过专业评估和紧急处置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此次经历对她而言只是日常工作的缩影,早已淡忘,也未告知同事、家人,但山东航空公司的表扬信让她感到意外和欣慰,推测是机组人员在飞机上记录了其单位信息后主动致谢。表扬信中高度赞扬了她的“杏林暖春”行为,认为这是人性光辉与职业素养的完美结合,也是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良好形象的缩影。郭玉婷医生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医者仁心,更激励着更多人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她承诺将继续秉持医者初心,用自己的医术为社会贡献力量,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
筑梦蓝天,用坚韧诠释航空工匠精神
——记“济南好人”周翠

1987年9月生的周翠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试制工程中心蜂窝制造班班长。
十六载深耕航空材料领域,她在蜂窝芯材0.1毫米的格孔间隙里雕琢极致精度,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掌握5大类23种蜂窝制造工艺的“全能匠人”;她带领团队突破14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蜂窝材料工程化生产零的突破,用创新让“中国制造”飞上蓝天;她扎根一线带徒传艺,将个人绝活转化为班组“四化管理”标准,培养出13名技术骨干,在航空报国的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蜂窝芯材是众多航空飞行器制造的重要材料,能够为提升整机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2009年,周翠第一次触摸到薄如蝉翼的蜂窝芯材时,就被这“空中骨骼”的精密震撼——每平方厘米200个格孔的均匀度,直接决定了结构强度。为了更好地进行蜂窝加工,她在操作台旁贴满放大10倍的格孔照片,每天用废材练习切条上百次,手指被胶液泡得蜕皮,终于摸透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湿度下的上胶规律。
2024年,某产品研制急需高性能蜂窝芯材,该产品研制难度高、时间紧。周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请缨,带领3人小组一头扎进车间。开展蜂窝试制期间,格孔密度不均的问题让团队连续3个月颗粒无收。周翠没有气馁,她在32℃的浸胶房里记录2000多组数据,终于发现胶液黏度与提升速率的黄金配比,创新出“梯度浸胶法”,将密度波动控制在0.3%以内,使产品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面对科研生产“双线作战”压力,周翠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2023年,面对蜂窝量产难题,她组建“罗阳突击队”,带着“90后”队员们连续两个月“泡”在车间。2024年,某型号蜂窝芯材研发与批产型号保供同时吃紧,她带领班组开启“白加黑”模式,白天按标准化流程完成500立方米量产任务,夜晚在试验台开展新材料攻关。为解决蜂窝叠层易变形的难题,她趴在地上观察设备运行轨迹3个小时,画出12张工装改进草图,最终发明“蜂窝叠层板可调式支撑工装”,原材料利用率大幅提升。
“一个人厉害不算本事,带出一群厉害的人才是真本事。”周翠的办公桌上,一本被翻得卷边的《蜂窝制造工艺手册》格外醒目。手册里记录着她16年积累的200多个质量防错点和14项创新成果。她创办的“原材料大讲堂”,每周都会变成“实战课堂”:讲解浸胶工艺时,她让徒弟们亲手触摸不同黏度的胶液,感受“1秒带来的手感变化”。在她的悉心指导和倾囊相授下,班组全员全部掌握了各类蜂窝制造全流程。在她的带动下,班组累计申报创新项目及专利十余项,锤炼出13名技能骨干,实现“全员掌握全流程技术”的目标。
十六年光阴,周翠在蜂窝芯材的方寸之间,刻下了一名航空技能人员的精度与温度:累计解决60项质量难题,主导14项创新项目,实现年产量提升45%、成本下降30%。当国产战机呼啸掠过蓝天,那些藏在机身里的蜂窝结构,正是她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以行践诺,坚持为病友撑起一把伞
——记“济南好人”张同川

1995年7月生的张同川是槐荫区小林把子肉店店主。面对女儿离世的巨大悲痛,张同川没有沉浸于哀伤,而是将对女儿的爱升华为对陌生人的关怀,他将3年零8个月陪伴女儿治疗的经历,转化为延续至今的爱心行动,以“治愈倒计时”的方式,在小店与医院间奔波,为病友挂号、跑腿、送餐,不计回报地付出。他以温暖传递温暖,成为病友心中的“光”,用实际行动践行爱的承诺,让这份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同时,他满怀对女儿的思念,通过帮助他人让女儿的存在被铭记,诠释了父爱的深沉与永恒,彰显出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
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旁,有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小林把子肉”店,店主张同川,小名张军。小店每天凌晨5点不到便亮起灯光,夜里12点才熄灭,常有歇脚的外卖员停留,他们中很多人都和张同川一样,是陪孩子治病的父亲。
“因为干这个自由嘛,不耽误陪孩子治病。”正是这个原因,“爸爸跑外卖,妈妈陪孩子”成了这里很多患儿家庭的生活写照。而店主张同川每天除了忙活小店的生意,其余时间就是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医院的科室之间,免费帮外地病友办理各种业务,比如挂号、缴费、传授就医经验,甚至为困难家庭免费提供热饭,让外地病友少一些生活上的艰辛。最多时一天为23个家庭跑腿,是外地患儿家庭的“定心丸”。而这个男人的背后,藏着一场痛彻心扉的离别。
2019年冬至,张同川抱着4岁女儿张诗琪,从菏泽来到山东省肿瘤医院。当时,孩子因“神经母细胞瘤”已无法行走,化疗、骨髓移植、无菌舱隔离……2023年7月22日,女儿在他的怀里停止了呼吸,深陷痛苦的张同川回菏泽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后,抹掉眼泪,决心将悲伤化作力量。他与妻子商议后决定,返回济南“报恩”。
他看到那些在“病友群”里寻求帮助的家长,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报答济南人给予他的“3年8个月”。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2023年11月,张同川便开了这家“把子肉”店,为陌生的病友挂号、跑腿、送餐。他说:“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我做的这些事,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记住我女儿张诗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挂号、缴费、咨询……在陪伴女儿治病的3年8个月里,这位父亲在医院跑了无数趟,对这些流程再熟悉不过。如今,凭借这些“经验”,他让很多不知所措的患儿家长,同样在异乡感受到了温暖。“对于外地病友来说,来济南挂号,路费、住宿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我能帮他们提前办好,他们直接来就诊就行了。”
面对每一个陌生人,他总是特别耐心,“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特别理解他们。”如今,张同川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却比女儿在世时更“充满干劲”。有人问他:“做这些能减轻痛苦吗?”他沉默片刻说:“痛苦永远不会消失,但现在我心里装的不只是琪琪,还有无数个和她一样的孩子。”现在,他创建了“骑士爸爸”互助联盟,帮助了更多来治病的家庭。
冰冷湖水中的热血救援 三名新疆学子托起生命之花
——记“济南好人”阿卜杜喀日木·阿迪力、比拉力·阿布都外力、阿布都萨拉木·麦提尼亚孜



阿卜杜喀日木·阿迪力,男,维 吾 尔族,2005年3月生;比拉力·阿布都外力,男,维吾尔族,2005年10月生;阿布都萨拉木·麦提尼亚孜,男,维吾尔族,2005年6月生。三人现就读于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2024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3班。
2025年3月5日下午1时许,济南国际园博园的湖面在春寒中泛着冷光。比拉力、阿卜杜喀日木和阿布都萨拉木三人正在园内游玩,突然,一声惊呼打破了平静——一辆失控的共享电动车撞上湖岸石块,车上母女瞬间被甩入湖中。湖水冰冷刺骨,母女在水中拼命挣扎,情况万分危急。见此情景,三人没有丝毫犹豫,本能地冲向湖边。新疆学子阿卜杜喀日木·阿迪力迅速脱掉外套,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冰冷的湖水中,向着落水的年轻女子游去。阿布都萨拉木·麦提尼亚孜和比拉力·阿布都外力虽不会游泳,但他们没有慌乱,迅速在附近找到一根长木棍,冲向在水中浮沉的母亲。比拉力半个身子探出堤岸,将木棍伸向母亲,大喊着“抓住!抓紧!”经过几次尝试,母亲终于紧紧抓住了木棍。阿布都萨拉木则立刻扑倒在地,双手拽住比拉力的腰带,两人齐心协力,将母亲一点点拉向岸边。
此时,阿卜杜喀日木在湖水中也遇到了难题,年轻女子的棉衣吸满湖水,变得异常沉重,如同铅块般拖着她下沉,且她的手臂因低温僵直无法环抱。阿卜杜喀日木单手托住她的后颈,另一只手拼命划水,双腿在刺骨的湖水中奋力蹬水,艰难地向岸边游去。就在他快要体力不支时,比拉力和阿布都萨拉木及时扔来救生圈。借助救生圈,阿卜杜喀日木终于将年轻女子救上了岸。
母女上岸后,状况堪忧。年轻女子呼吸微弱,阿卜杜喀日木迅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急救知识,将她身体侧转,手掌交叠叩击后背。“咳,咳咳!”随着女子吐出湖水,她苍白的脸颊逐渐泛起血色。与此同时,比拉力和阿布都萨拉木赶紧脱下外套,裹在母女身上,为她们保暖。
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三人看到母女被医护人员抬上担架后,默默退到人群之外。他们的指尖因低温而泛紫,裤脚滴着泥水,掌心也被磨出了血痕,但他们对此毫不在意。
回到学校后,三人对救人的事只字未提。面对辅导员的询问,他们只是平淡地回应,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3月12日,被救者家属带着一面印有“危急时刻舍己救人,救命情深恩德不忘”的锦旗来到学校。家属满含热泪,紧握着三人的手,想以金钱酬谢,却被他们连连摇头婉拒。他们真诚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换了谁都会这么做。山东援疆老师为我们家乡做了那么多,也没要过回报。”这些质朴的话语,体现出他们内心的善良,更彰显了鲁疆两地深厚的情谊。
医者仁心,一位乡村医生的30载坚守与奉献
——记“济南好人”魏华永
1975年8月生的魏华永是济阳区垛石街道邢家村村医。在本村干村医,他一干就是30多年,乡里乡亲没有一个人不念他的“好”,他为困难病患垫付医药费,为村民健康全年不休,雪天摔得“淤青”也要赶路为乡亲看病,哪怕发着高烧、饿到“胃痉挛”、被病患误解也全然不顾……在他看来,村医就要为乡亲们守护好健康。
1994年,农村经济发展还相对缓慢,魏华永所在的邢家村也不例外,“学有所成”然后在城里找一份体面工作是多数家庭的期盼。魏华永在济南卫校学习两年后,家人强烈要求他留在城里工作,因为城里从医条件要好很多。可魏华永还是坚持选择回到家乡做起村医工作,“没有村医,村民买药看病都要跑城里去,有时候刮风下雨,有时候农活忙,还要车费钱,有我在就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若干年后回想起来,魏华永对自己的选择依然无悔。
回到村里的他,先是买了一张二手写字台,做了一个简易的药架子,勉强开张“营业”。条件虽差,看病的乡亲和问题却一点儿不少:村里前来看病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平日里看病记账不说,还要自己垫钱进药材,时间一长他个人的生计也得靠家人的帮助维持。就这样,他坚持给村民先看病后付款,对家庭困难暂时无法支付医药费的患者,他总是微笑着说:“先欠着医药费吧,治病要紧。”
许多年下来,办公桌里攒下一摞厚厚的欠条,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妻子有时埋怨他,为此吵过不少架,最终都在魏华永的劝慰下“熬”了过来。“找老魏看病的都是父老乡亲,他们一生病我们心里也很着急,只要能给他们减轻病痛,我们也就心安不少。”现如今,深受魏华永感召的妻子,对他的行医也是由衷地支持。
“村民生病不定哪一时,作为村医就要24小时坚守岗位”,特殊时期的魏华永总能经受住考验。有一次,忙碌完一天的魏华永刚睡着,村里的李大哥来敲门说家里老人高烧不退、意识不清了,他赶紧起床去给老人看病。当时刚下完雪路面结冰湿滑,魏华永为赶时间给老人看病,一路上滑倒七八次,看完病的魏华永当时顾不上疼痛,直到第二天才感觉浑身酸痛,发现膝盖、胳膊有四五处摔出淤青,妻子心疼得眼眶里含着泪。
还有一次,流感集中发生,天还没亮,病患们已经焦急地敲响了他的门,到了半夜一点多还有病患在卫生室输液,魏华永忙得一天都没有吃上一顿饭,饿到胃痉挛才勉强啃两口凉馒头充饥……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魏华永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位病患的请求,即使自己疲惫不堪,即使家中还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
为更好地服务乡民,魏华永不仅钻研医术、精进技术,还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因此从医以来从未发生任何医疗纠纷。有时碰到患者抱怨,他想想心中的那份责任,就把委屈咽下,坚持给患者看完病再解释道理。现如今,年近五旬的魏华永仍然坚守在村医一线,用自己的付出和赤诚努力成为乡村病患的温暖“医靠”。(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郭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