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再燃|营收从0到4000万,靠技术挺进数字海洋深水区!硕博军创团队勇闯深蓝
向海图强,少不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眼下,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海洋技术成为国内众多涉海科研企业和机构的研究热点。这其中,核心团队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青岛中海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潮”)脱颖而出,这家诞生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企业,紧盯海洋建模仿真软件领域难题,凭借国产数字海洋建模仿真基础科研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企业创始人、总经理杨廷武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企业营收突破2000万元,全年有望突破4000万元,再创新高。

数字技术赋能海洋产业
“40岁,正是闯的年纪。”这是杨廷武的创业初衷。2018年,这位曾在海军部队服役多年,拥有博士学位的海洋环境仿真专家选择了自主择业,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
一开始,杨廷武并没有立即投身创业,而是尝试寻找一份工作。他应聘了多家单位,但很快发现,尽管企业对他的技术特长表示认可,但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往往因为合同期限产生分歧。“很多企业只愿意签短期合同,这让我感到缺乏信任。”于是,自主创业的种子就此萌生。不久以后,杨廷武加入了由两位同学、同时也是退役军人的战友刚成立的公司,中海潮的“三驾马车”形成,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最初的产品主要基于他们在部队积累的海洋环境预报经验,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显得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有技术,但产品不接地气,成为创业初期的巨大难题。刚开始那段时间,大半年没有接到任何订单,面对这样的现实落差,团队并没有放弃。为了找到突破口,团队成员跑遍了各大展会,深入了解不同产业的需求和痛点。此后,他们开始专注于开发海洋环境仿真可视化产品,致力于将复杂的海洋环境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呈现。
经过数月的努力,2018年9月,第一代三维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终于问世。这款产品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能通过三维建模、动态模拟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成为当时行业内的佼佼者。正如杨廷武所说,“我们的目标是用数字技术赋能海洋产业,让来自不同领域和专业背景的用户能一眼看懂海洋环境的变化。”
产品的创新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创业半年后,公司陆续接到了订单,金额从最初的十几万元逐步增长到数百万元。到2021年,公司合同收入已突破1200万元。同年,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评山东省优秀软件企业,核心平台——中海潮数字化海洋地球三维态势管理软件入选山东省优秀软件产品。2022年,公司荣获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誉称号;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瞪羚企业、首届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20强,并成为青岛市海洋环境仿真与可视化技术创新中心及青岛市新型研发机构。
造国产海洋建模“超级工具”
2020年,在中海潮内部一个名为“海镜”的项目悄然启动。这背后却承载着一个沉甸甸的使命——打造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国产数字海洋建模仿真软件系统。
建模仿真软件,被称为海洋数据处理的“超级工具箱”,是数字海洋技术及可视化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然而长期以来,美国MathWorks公司的商业数学软件MATLAB几乎垄断了整个科研领域的使用场景。而国内在这方面的国产化替代进程相对滞后,尤其是在海洋科研领域,这不仅影响科研效率,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商业角度来说,“海镜”项目的启动,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当时中海潮的主营产品是海洋环境仿真可视化系统,已经进入市场阶段,而建模仿真软件是基础科研领域,研发周期长,变现路径模糊,对当时的公司经营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但作为一家军创企业,他们更看重的是责任与担当。“助力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有人去做这些‘看不见回报’的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前期的产品研发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无论是数据处理、并行计算、仿真建模,还是用户需求理解,都为“海镜”打下了坚实基础。

杨廷武(右)在展会。受访者供图
在“海镜”开发过程中,团队并没有走“照搬国外软件”的老路,而是坚持自主创新,聚焦用户体验痛点。
比如,很多用户反馈国外软件参数复杂、学习门槛高。“一个研究生学历的人,想熟练使用,至少得学一两个月。”杨廷武介绍道,“而我们通过低代码编程、图像化表达的方式,让用户一天就能上手。”以声场计算为例,传统方法需要大量复杂的公式推导和代码编写,而“海镜”通过图形界面直观展示数据,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提升了科研效率。
不仅如此,“海镜”系统还融合了当前最先进的多核并行计算技术(如CUDA和TTP),优化了大规模矩阵运算;集成了大量海洋动力学和水下声学函数库;基于GPU加速实现三维海洋环境中声传播模型的快速解算与可视化,真正做到了“快、准、易”。
2024年7月,“海镜”1.0版本正式上线。截至目前,下载量已超过2000次,用户覆盖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很多老师和学生反馈说,终于不用再依赖国外软件了。”
“海镜”项目的成果,也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高度认可。被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纳入《山东省2022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名录;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列为2024年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在青岛市第四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复赛获得全场第一,成功入围决赛。
“智能大模型”开创新蓝海
八年间,从3个人做到63人,今年公司营收有望突破4000万元……一段数字,折射出中海潮“坚持创新、向海图强”的发展轨迹。目前,企业主营产品涵盖:海洋基础科研仿真软件研发、MGIS(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产品;大数据管理、挖掘与建模技术;虚拟海洋装备开发。
“我们研发投入平均保持在23%以上,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55%,本科以上学历高达95%。”在杨廷武看来,高科技企业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的科研型团队。
回顾创业初期,杨廷武感慨万千。当时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太多资源,但有一身技术和一腔热血。幸运的是,作为一家军创企业,他们得到了地方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一笔50万元的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在最困难的阶段挺了过来。
站在新的起点上,企业未来如何走?杨廷武方向明确,“我们必须在细分领域向下扎根,聚焦数字海洋与仿真技术,依托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库,开发智能大模型。”
在他看来,涉海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技术先进,更在于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能真正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硬核’产品。”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首席记者 王好)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