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林长制织就野生动物“保护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倩 通讯员 张旭
6月24日清晨,正在农田里忙碌的唐河县源潭镇齐湖村村民冯路军突然发现一只栗红色头颈、羽毛凌乱的水鸟正蜷缩在泥泞中,翅膀无力地耷拉着。“这鸟不一般!”他心头一紧,立刻想起村口林长制公示牌上的叮嘱:“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王大夫,快!田里捡到只受伤的‘红脖子鸟’!”冯路军一个电话打给了村里老中医王东升。正在配药的王东升二话不说,抄起医疗箱就往外跑。箱子里除了银针艾条,还装着纱布和止血药——这一次,他的“患者”是一只珍稀水鸟。
在王东升的中医堂里,这只受惊的池鹭成了他行医多年来最特殊的“病人”。他轻托鸟身,仔细检查:翅根撕裂,但未骨折。“清创止血,越快越好!”他手法轻柔,用自配的药液小心擦拭伤口,嘴里还低声安慰:“别怕,上了药就不疼了。”纱布缠绕固定时,他的专注劲儿不亚于修复一件珍贵瓷器。
“这鸟得交给专业的人!”王东升果断拨通县林业局电话。不到一小时,林业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确认这只“红毛鹭”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池鹭。
“多亏你们反应快!这只池鹭才得以获救。”唐河县林业局林政员涂高峰对两人的举动竖起大拇指。当天下午,池鹭被送往野生动物救助站,待痊愈后将放归自然。
这场接力救援的背后,是唐河县林长制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县通过设立林长制公示牌、开展生态科普宣传,让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如今,像冯路军和王东升这样的“民间哨兵”“编外林长”越来越多,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生态保护网。
“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眼睛’和‘双手’,正是林长制的意义所在。”唐河县林业局副局长张中奇表示。截至目前,该县通过林长制联动机制成功救助野生动物11只,2025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5305亩,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0.28%。这场人与池鹭的暖心相遇,恰是绿水青山理念在基层绽放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