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指南 | 蚊媒传染病当前,外出务必“武装”到位!
近期,我市部分小区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这是一种由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关节疼痛和皮疹。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预防感染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清除蚊虫孳生积水,避免蚊虫叮咬!
鉴于我市处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风险Ⅰ类地区范围,且目前正值蚊虫活动高峰期,为保护您和家人的健康,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链,南宁疾控特别提醒:近期外出,请务必采取以下科学有效的防蚊措施,为自己构筑一道坚实的“防蚊屏障”!
01
穿衣“遮蔽术” ,物理隔离最可靠!
首选浅色长袖衣裤:深色衣物更吸引蚊子。选择浅色的长袖衬衫、长裤,能有效减少暴露皮肤面积。
收紧袖口裤脚:尽量选择束口袖子和裤脚的款式,或将领口、袖口、裤脚塞好,让蚊子无缝可叮。
袜子+鞋子:外出时务必穿好袜子(覆盖脚踝更佳)和鞋子,避免穿凉鞋、拖鞋。

02
驱蚊剂“防护盾” ,化学防护不可少!
选择有效成分:购买驱蚊产品时,认准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成分及其浓度。推荐使用含有以下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疾控中心推荐的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避蚊胺:经典有效,浓度建议成人20%-30%,儿童不超过10%(按产品说明使用)。
派卡瑞丁:效果佳,气味较避蚊胺更温和。
驱蚊酯:相对温和,适合皮肤敏感者(效果持续时间可能稍短)。
柠檬桉油或对薄荷烷二醇:天然植物来源,但效果持续时间较短(通常<2小时),需频繁补涂。(注意:3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柠檬桉油类产品)

正确使用是关键:
- 涂抹裸露皮肤:均匀涂抹或喷洒在所有暴露的皮肤上(如脸颈部、手臂、小腿、脚踝)。注意避开眼、口、伤口及敏感皮肤。
- 衣物外层可喷:可在衣物外层(尤其是袖口、裤脚)喷洒驱蚊剂增强防护(注意某些驱蚊剂可能损伤衣物面料)。
- 足量且适时补涂: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使用足量。出汗多、擦拭或在水边活动后,需要及时补涂。查看产品标签了解保护时长。

03
环境“规避法”,远离蚊子大本营!
避开高峰期:伊蚊在清晨(日出后)和黄昏(日落前)最为活跃,尽量减少此时段在树荫、草丛、灌木丛、水塘、沟渠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逗留。
清除积水,消灭孳生地:这是根本! 翻盘倒罐,清理家中及周边一切可能积水的容器(花盆托盘、水桶、废弃瓶罐、轮胎、竹筒、树洞等),每周检查清理一次。无积水,就无蚊虫孳生!
安装纱窗纱门:确保完好无损,随手关好。
使用蚊帐:特别是婴幼儿和老人。
户外活动选地点:尽量选择开阔、有风(风扇也可驱蚊)、阳光充足的地方活动。蚊子在空气流通好的地方活动能力减弱。

04
归家“检查哨” ,严防蚊子跟进门!
检查衣物和身体:外出回家后,及时检查衣物和身体(特别是脚踝、手腕、颈部、耳后等隐蔽处)是否有蚊子附着。
更换清洗:尽快更换外出衣物并清洗。暴露的皮肤也可清洗。
检查物品:检查带回家的物品(如背包、购物袋)是否有蚊子藏匿。

常见防蚊误区,请绕行
误区1:只有晚上才需要防蚊?
错! 传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白天防蚊很重要!按蚊(传播疟疾)则在夜间叮咬!
误区2:高层住宅无需防蚊?
蚊子可通过电梯、通风管道垂直迁移,18楼以上仍发现过活蚊案例。封闭下水管道、安装防蚊纱窗是高楼防蚊关键。
误区3:家里没蚊子,就不用担心感染蚊媒传染病蚊子活动范围可达数百米,邻居家的积水可能成为蚊虫孳生地。即使自家无蚊,也可能在外出时在公共区域被蚊子叮咬。
实验显示蚊子可附着在衣物、宠物身上“偷渡”入户。疫区周边住户应配合专业消杀,特别是与病例相邻的“临窗临门”高危区域。
误区4:驱蚊植物=天然屏障?
阳台摆放薄荷、驱蚊草效果有限。实验显示需密集种植才能释放足量驱蚊成分,且无法阻断产卵行为,需配合物理防蚊措施。
误区5:灭蚊灯是万能神器? 研究显示紫外线灭蚊灯仅对部分蚊种有效,且会误杀益虫。家庭防蚊应优先采用电蚊拍、纱窗等物理手段。
误区6:瓶盖积水无威胁? 1个矿泉水瓶盖积水可孵化数十只伊蚊。重点清理对象包括:饮料瓶盖、电池槽、露天瓶罐等微型容器。

一次有效的叮咬防护,不仅保护了自己,也减少了病毒传播的机会,为家人和社区筑起安全防线。面对蚊媒传染病疫情:
- 请将外出防蚊视为近期“头等大事”! 养成习惯,出门必“武装”。
- 积极参与社区清洁行动,清除蚊虫孳生地。
防蚊叮咬,就是防病!保护自己,守护家园!
让我们从每一次外出做起,科学防蚊,远离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传染病!

编辑:周静 蓝艺乔(实习)
来源:南宁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