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那年,我到征兵点报名参军”!94岁抗战老兵王治昌讲述参军经历
“我想参军!”
“娃娃,你太小了,连马都骑不上去,怎么打仗?”
1943年端午节刚过,12岁的王治昌来到陕西省靖边县张家畔八路军征兵点报名参军。征兵点主要面向三边骑兵大队输送骑兵。
“我不怕,我能骑马,我就要参军。”面对王治昌的坚定,征兵点负责人前后看了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要是能骑上马不掉下来,就让你参军。”
“其实我从来没骑过马,但为了能当兵,豁出去了!”8月14日,在宁夏军区第二干休所,94岁的抗战老兵王治昌向记者讲述他参军时的难忘经历,笑了起来。

王治昌(第三排右三)和战友。
12岁的王治昌仰着头,看到一匹没有马鞍的马被牵来:“战士帮我爬上马背,拉着缰绳的时候,我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骑好。”
咬着牙牢牢拉着缰绳,骑着马跑了一圈,下来时腿都有些抖,王治昌还是硬挺着:“看,我没掉下来!”
“好小伙子!填表入伍,叫什么?”负责登记的战士笑眯眯地看着这个倔强的孩子。
“六娃!”王治昌脱口而出,随即想起离家前,三哥叮嘱他,到部队要有大名,叫“王治昌”,立即更正:“不对,叫王治昌。”
就这样,一片笑声中,三边骑兵大队多了一个小兵王治昌。“过去家里一是穷,二是都没有文化,出生排到第几就叫几娃。因为加入八路军,我才有了正式名字‘王治昌’。”80多年过去,王治昌的内心一直铭记这段经历,满怀对党的感激之情。
初入伍的王治昌,被分配担任勤务兵。他发现,学习文化很重要。每当看见文书在油灯下写字,王治昌就凑上去请教:“这字念啥?”天长日久,从一笔一划学写自己的名字,到习得更多的字,王治昌与“文盲”彻底告别。
因表现优秀,第二年王治昌被选拔学习吹号。

王治昌。
黄铜军号从此成了他最亲密的“武器”,也成了战场上最嘹亮的声音。
“为什么我很快就能在战场上当吹号员,还是因为爱学习。”王治昌回忆,有次司号长发现他深夜蹲在马灯旁,用树枝在地上默写白天学的“冲锋”“撤退”号谱,表扬之余递来了一本字典:吹号光有肺活量不够,得识字懂谱!从此,喂马的间隙、行军的休整,总见王治昌捧着字典不断学习。
很快,王治昌迎来了人生中参与的第一场战役。站在战场高处,初次吹响冲锋号,紧张得嘴唇不受控制地颤抖。
“枪声一响,脑子里只剩下往前冲。”王治昌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战场上,只能听到子弹“嗖嗖”从身边飞过的声音,为了传递指令,司号员必须始终站立,不能躲也没地方躲。
枪林弹雨铸就热血忠魂。战争年代,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以最快速度成长为一名战士。
为了吹出振奋人心的号音,王治昌紧随老号手苦练。战斗激烈时,他一天要吹响数十次号令。军号不仅是命令,更是战友间的生命密码。在一次战斗中,王治昌所在的骑兵小队刚歼灭敌人,又被友军误判为敌军的反扑。“无数枪口瞬间对准我们。”危急关头,王治昌果断举起军号,一串清晰的联络号音划破硝烟弥漫的战场。阵地上瞬间爆发出欢呼:“是自己人!”“若没有军号,我们全队性命难保。”
抗战胜利了,全国解放了!
王治昌和战友们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2年,王治昌奉命到青海军区果洛支队任职。这片海拔4000米的雪域,夏季飞雪,冬季温度更是在零下几十度。“战友们把命都能丢在战场上,这点艰苦条件对我来说不算什么。”王治昌和战友们克服各种困难,与当地百姓共建新的家园,在荒凉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忠诚与奉献。
1983年,王治昌调入宁夏军区,直到1987年离休。
如今,94岁的王治昌依然精神矍铄,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每当回忆起往昔,他总会感慨地说:“要不是跟着党走,我可能一辈子就在山上放羊。”言语间,是对党最朴实也最深厚的感恩之情,“现在这好日子,都是党带着咱们奋斗出来的。希望年轻人努力学习,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这份赤诚已融入家族血脉。儿媳宋文玲告诉记者:“老人对我们要求很严,总强调‘多做少说’。我们这一辈都按照他说的,各自在工作上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感党恩、跟党走。”
人物事迹

王治昌接受采访。
王治昌,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内蒙古乌审旗人,1943年5月入伍,1948年9月入党,正师职离休干部。先后参加甘肃曲子、收复定边、盐池、解放榆林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上尉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校军衔。1986年12月离休。1956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宁夏日报记者 周一青 贺紫瑞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