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读书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高温天警惕“冷中暑”和“脑结冰”

时间:2025-07-08 07:48:00

【来源:合肥日报】

近日,合肥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40℃,体感闷热难耐,随之带来的健康问题也成为关注重点,“冷中暑”“脑结冰”等话题登上热搜。对此,记者采访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贺军,对这些病症进行专业解读。

警惕“冷中暑”和“脑结冰”

有网友称加班时空调开得过低,室内外温差过大,出门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想吐,可能是“冷中暑”。贺军解释,“冷中暑”在医学上更准确的表述是“温度调节障碍综合征”。“在冷热环境切换的过程中,人体不能迅速适应温差变化,就会出现‘冷中暑’。比如我们在空调房间待久了,长时间没有出汗,突然到高温环境下,身体会不适应。”贺军介绍,此时皮肤表面的温度感受器会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错误信号,导致汗腺紧急关闭、外周血管异常收缩,进而引发头晕、头痛、恶心甚至肌肉痉挛等类似中暑的症状。

冷热交替间,还会出现“脑结冰”症状。所谓的“脑结冰”在临床上被称为“冷刺激头痛”或“蝶腭神经痛”。贺军指出,当快速进食冷饮时,低温食物会刺激神经,使头部和面部的肌肉、血管收缩,冲击痛觉神经末梢,引起头痛。

“很多人都有过‘脑结冰’,只是症状很轻时间较短,未被重视。”贺军表示,“脑结冰”严重者可伴有流泪、恶心、呕吐、肢体乏力,一般持续几分钟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会持续半小时或更长时间。

如何科学防范和处理

贺军强调,一旦发觉自己可能“冷中暑”了,建议立刻转移到一个空气流通性更好、比较阴凉的环境,不宜立即进入温差较大的环境。但如果症状较重,或“冷中暑”者年纪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应及时就医。

对于“脑结冰”,贺军表示应首先停止冷饮摄入,或停止洗冷水澡,隔绝冷刺激。若头部疼痛剧烈,可以适当进行按摩缓解,或是小口饮用温水,缓解冷刺激。“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如果头痛伴随视力模糊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脑血管收缩异常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如何科学防范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贺军表示,从冷热环境中切换时,要给身体一个过渡期,“从开着空调的室内到室外时,我们可以先把空调关掉,避免温度骤然变化,让身体有一个慢慢接受温差的过程。同样,在进入室内时,可以先不开空调,让身体适应一下。”

贺军提示,在高温天气保持科学饮水习惯至关重要,“建议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5升,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一些淡盐水。”此外,高温外出可以佩戴遮阳帽,避免头部局部温度过高诱发神经性头痛。“老人、孩子及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应尽量避免外出,室内可放置一盆清水调节湿度。”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王雅雯 通讯员 朱沛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