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读书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4位科技工作者讲述“突破”故事:聚力科技攻关 勇于创新创造

时间:2025-05-21 18:33:00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第9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2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系列记者见面会。4位科技工作者围绕“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主题,讲述他们聚力科技攻关、勇于创新创造的故事。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郝京诚,2003年进入山东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一直瞄准“胶体与界面化学”。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它的很多成果非常‘亲民’,与生活联系密切。”郝京诚解释说,比如,怎么让石油开采更高效、怎么用凝胶技术处理污水,而在日用化工产品里,更是少不了它的影子。他曾主持过不少国家级重大项目,在胶体化学领域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被他人引用超过2万次。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彭玉明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生态地质、矿产地质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调查评价与科研工作。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彭玉明介绍,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矿产资源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大学毕业后,彭玉明从一名野外技术员做起,始终坚守“地质报国”初心使命,坚持在地质实践中成长和创新,历任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和局总工程师。他先后带领团队完成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和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勘察、济南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境外刚果(布)大型钾盐矿勘查、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地下流场勘察研究以及全省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100余项地质勘查与科研项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地质力量。特别是在济南泉水保护研究中,他带领团队精准刻画了济南单斜岩溶水系统,研发了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建立了泉域地下水数值模型和保泉供水管理模型,让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泉与城的和谐相融。

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秦晓春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光合作用机理与高光效农业。秦晓春团队致力于揭示自然光合“高效吸能、传能和转能”的奥秘,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为设计和改造作物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思路。

“我带领的团队以多种多样的光合生物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光合细菌与绿色植物的光反应中心与捕光天线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吸能、传能和转能关系。”秦晓春介绍,团队研究了从深海环境吸收远红光到吸收可见光,从水生到登陆、从登陆到适应的进化过程中,光合作用捕光机理的演变。基于这些研究,他们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植物捕光天线结构改造的探索,旨在拓宽作物光合捕光的波长范围,进而提升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与产量。

这些年,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植物》《自然·通讯》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并入选了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山东蓓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旭,同时也是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他主要从事脑机接口、功能性电刺激、数字化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孙明旭带领团队在运动功能恢复和重建领域全力攻关,研发了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高性能脑电采集装备等产品,项目通过神经电刺激来刺激神经,诱发肌肉收缩,直接控制瘫痪的肢体,从而建立一个电子“神经旁路”,帮助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重获四肢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

“未来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团队,进一步攻关高水平科技创新领域,对标国际前沿,依托国内产业链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秉承‘至真至善、精益求精’的原则促进尖端技术向产品落地转化,为康复医疗领域发展增砖添瓦。”孙明旭表示。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